最近猛K社會學,差點沒有被這些張牙舞爪的理論給搞死。不過,幸好在大部分的時刻,我還是覺得這些社會學家蠻可愛的,雖然有些理論像是天書,有些理論以現代的角度評論,真是保守又自大,然而平心而論,都沒有狗屁不通的(標準很低嗎?),大概每一個理論都展現了一種看待人、看待社會的獨特眼光與角度。能夠有這種獨特的思考外加想要透析社會的熱情,在一切習以為常的慣性中,真是非常珍貴的力量。
Parsons的結構功能論曾經主宰社會學很長的時間,以我自己主觀思考,那就像是一股黑暗勢力的保守力量,告訴你人活在社會結構裡,內化 (internalization)了外在的價值與規則成為行動標準,進而尊崇了這些標準,就像是順應了自己的內在需要;反過來說,破壞了規則,彷彿自己也遭受侵害一般。當每個人都內化了規範,依存在人所聚集的社會體系裏,這個系統的正常運作,將被賦予了一種功能意義--滿足人的內在需求與價值實現的可能性。所以,天啊,在Parsons的論述中,人就要各安天命,作一個小螺絲釘,然後一步一步的創造更好、更好的社會 (美國社會)。
這個理論,當然很瞎,第一,人的行動、即社會行動,已經沒有自主的意義(行動意願論?);第二點,社會的不公平在系統結構裏難見天日;第三點,Parsons的理論犯了目的論證的危險,所謂的社會系統的功能真的是因為人有這個、那個、這樣、那樣的需求嗎?簡單的說,作A得到B,並不代表一開始就是為了得到B才作A的。其實目的和功能往往是斷裂的。parsons的理論,顯然大有問題。這也難怪之後他完全無法抵擋社會不公平和社會變遷的衝擊,如果系統如此完美,那麼大家應該早就活在大同世界了吧。
結構功能論是二十世紀前五十年左右的主流論述,想想它對於我們的經濟、社會、教育等有多大的影響,資本主義的合理化、教育的文憑主義、社會不公平的對立,甚或是種族主義、精英主義的偏見等;難怪瓊拜雅、巴布狄倫、約翰藍儂,還有金恩博士等這些傳奇人物,會抓狂了。
補充說明,結構功能論所衍生的理論是角色理論,角色扮演、角色緊張、角色衝突,Parsons企圖用這個理論來解釋社會變遷與不公平,不過仔細想想還是很怪異的吧,好像我們還是一定要遵循角色扮演的norm and value,遇到衝突與緊張的時候,就是要去調適,而新的社會關係的創造幾乎是不可能。
會花這麼多篇幅來介紹結構功能論,一方面因為它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影響巨大,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在社會學發展中的中心位置,往前,可以看出它與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對立關係,往後看,又與芝加哥學派為主的詮釋理論,象徵互動論,意見相左。當然這就是我用保守勢力的黑暗力量來形容它的原因了:一個強大理論的根深蒂固,可以與全世界為敵。
後起的詮釋理論,如何改變社會行動的概念,如何另闢蹊翹,拔劍與之抗衡,當然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發展了。
【理論補充】
帕森思的邁向一般行動理論、行動意願論
AGIL架構: adaptation / goal attainment / integration / latency潛存
系統層次 : 生物的有機體系統 / 人格系統 / 社會系統 / 文化系統
社會體系層: 經濟制度 / 政治制度 / 社區社會 / 模維
【問題意識】
社會秩序如何可能?
內化、需求與功能相呼應的system
【淵源】
Durkhilm 的social fact 的強制性
Weber 的social action 概念
【類別與相關議題】
社會關係學
教育
資本主義